官宣了,但别捧杀这华语喜剧新冠军
知乎上有一类问题很火,却永远辩不出答案。
×××和周星驰比,怎么样?
无论港片同僚、内地大神,还是冉冉升起的新星……
只要和“喜剧”沾边,少不了拿来和星爷比较一番。
尽管这些不太严谨和科学的比较,一次又一次被纠正。
影迷们依然孜孜不倦。
在Sir看,旺盛求知欲背后是一种朴素的期盼:
我们有没有可能等来下一个周星驰?
别说。
最近有个人还真做到了,不仅和星爷隔空打了个平手,甚至完成超越。
实打实的数据——
本月,黄子华主演的《还是觉得你最好》(港译:《饭戏攻心》),在香港地区的票房突破6128万。
超越《功夫》,成为香港电影史上排名第一的港产喜剧片。
当然,这次“超越”有不少限定条件。
仅限香港地区本土票房——
《还是觉得你最好》在内地上映36天,票房不到1亿,基本排不上什么号。
仅单片超越——
香港票房Top20榜单里,周星驰还霸占着6个位置。
不过Sir看到新闻依然有些恍惚。
香港电影盛产喜剧。
可在周星驰出现后,喜剧电影的票房几乎都被他一人垄断。
黄子华凭什么?
如果再跳出香港电影范畴,其实我们也不是旁观者。
我们对喜剧的需求从未减少过。
内地有一段时间没有现象级喜剧大片了,但笑声仍是内娱不可忽视的生产力,比如开心麻花、脱口秀、喜剧大赛……
即使周星驰&黄子华。
也不全然是媒体渲染的,某种新神取代旧神的爽剧文本。
如果仔细复盘二人的喜剧之路会发现。
他们这次“顶峰相见”,恰恰证明着——
我们为什么不需要下一个周星驰/黄子华。
01
故事,Sir想从一张照片说起。
照片由来已无法查证。
可里面每一张脸,依然清晰——
周星驰、吴君如、谷德昭、张达明、吴镇宇几个人端坐在镜头面前,黄子华鬼马地探着身子入镜。
就像是命运按下的快门。
照片第一眼看过去,C位绝不是黄子华,而是以周星驰为首,垄断了香港电影市场20多年的那帮“喜剧霸权”。
根据香港票房统计来看,从1990年开始直至2001年,几乎十大最卖座的电影票房里,或多或少,都有一至三部是周星驰的电影。
更过分的是92年,前5名被“周星驰”包圆。
这一年,周星驰刚到30岁。
可以说,90年代的港产喜剧片,就是周星驰的天下。
甚至,到了前“有”古人,后无来者的份上。
2010年的港产喜剧,是一个基于停滞的时代,除《麦兜》之外,上了6分,且能严格算喜剧片,真的找不出来几部。
和我们一样,那时黄子华对大佬们也是仰视的。
黄子华无线编剧训练班出身,想着用这个方法进入无线电视台,多少离演员梦近了一点。
事与愿违。
踏进娱乐圈后才发现,梦想,还是没有那么简单。
在黄子华第一场栋笃笑《娱乐圈血肉史》里,他专门cue到了周星驰。
他说,我以前是不信神的,直到见到周星驰我就信了。
这是一个处处充满周星驰的时代。
因为他真的处处都在
无处不在的
这一年,也是黄子华的三十岁。
他苦笑着,吐槽了自己一句:
你现在不看周星驰看谁?难道你看我吗?
他们虽并没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,却都有同样的梦想,当演员,搞喜剧。
很可惜的是,黄子华从来没能享受到如周星驰般命运的眷恋。
参演的电影,票房一部低过一部。
最低的一部是由黄子华编剧的《人生得意衰尽欢》,即使里面有刘青云、李丽珍坐镇,也只有5万。
第一部,编导演集一体的《一蚊鸡保镖》,票房只有20万港元。
这种“毒药”体质,还成了他在栋笃笑里骂自己的梗。
出道十年,30多部电影,没一部票房可以,甚至,想过要不然别署“黄子华”的名,可能票房会好一点呢。
直到2018、2020年,黄子华的《栋笃特工》《乜代宗师》两部电影上映。
一扫之前阴霾,票房分别为4500万、2960万。
虽然上座,但口碑并不好。
可以说,黄子华在用自己“栋笃笑”的光环,给自己的电影梦想续命。
在《你最好》登顶6000万票房时,黄子华在Facebook上写了一段朦朦胧胧的话——
虽没法读懂其中的奥妙,但,也猜出略知一二:
“票房毒药先生”这把扬眉吐气。
摘下票房毒药之名,终于释放了多年累积下来的血和泪。
说黄子华赢了?
赢在时机。
时至今日,一个成为“星爷”,一个是“子华神”。
他们两个人的出现,更像是90年代香港的神话、奇迹,在喜剧青黄不接的时候横空出世的天才。
近几年的作品,《美人鱼》6.7分,《西游记伏妖篇》5.5分,《新喜剧之王》5.7分。
周星驰的喜剧地位,着实有些岌岌可危。
所以。
“黑马”之势,也有际遇打底。
之前,Sir也详细介绍过《你最好》这部电影(可戳传送门回看)。
这部电影,地地道道港片味道:故事架构,是家长里短;人物关系,是打死不离三兄弟;戏剧冲突,是兄弟爱上同一个女人;温情之处,是在一日三餐的饭桌上。
在陈咏燊得知电影票房超了周星驰之后,他说,“个人的喜剧创作都很受周星驰影响,能够在他们的养份里取得资源,再用于这个年代创作新故事,获得观众支持,是好感动的。”
可以说,《你最好》是一部承上启下的作品。
熟悉香港喜剧片的观众,会在《你最好》里看到许多经典桥段。
比如,导演陈咏燊将三兄弟放在同一屋檐下的关系搭配。
在1992年的《家有喜事》这样的贺岁喜剧片里就已经有了,也算是老戏码了。
用食物去讲讲“人生道(wai)理”的方式。
这里也有。
并非说《你最好》是在“借梗”或是“炒冷饭”。
它更像是集合了港产喜剧片的优点:接地气,小人物,市井气……
是香港喜剧电影许多优秀品质的延续。
但。
如果要说黄子华是在一班大佬的庇护下,崭露头角的“小弟”。
那也不准确。
02
还是回到那张照片。
注意黄子华的姿势——
他就像是画面里这个半路探身入镜的模样,“硬挤”进入喜剧界。
光看票房的数据对比不公平。
用2022年的电影票房,与2004年的《功夫》相比,有种“明朝剑斩清朝的官之感”。
18年前后的消费水平与物价都不一样,怎么能这么比。
新闻有“标题党”,故意吸引读者眼球之嫌。
但,这个排行并非毫无意义。
香港电影影史榜单的排名也反映了不同时段里,观众们对某种电影的类型、口味、演员班底的偏好。
它是对黄子华喜剧虔诚的某种馈赠。
在喜剧创作上,黄子华的确“超越”了周星驰——
以某种“背叛”周星驰的方式。
比如黄子华喜剧的一大特色:
语言。
单口喜剧是黄子华的起点,所以无论在电视剧还是电影,台词都是他打磨最多的一环。
比如被认为是偷懒的“谐音梗”,在黄子华电影里往往用得更高级。
《你最好》里,“勾二嫂”这个梗出现过两次。
因为粤语里“义”与“二”两个字是相同发音。
第一次出现,就是简单的谐音——
既是勾“义”嫂(朋友的女人),也是勾“二”嫂(二弟的女人)。
巧不巧?
哈哈。
而当这个梗第二次出现,又被品出多一层味道。
三弟的女友Josephine(王菀之 饰)说:“你勾'二'嫂喽!”
大哥气急败坏:“你懂不懂中文啊,是义气的义!”
这次对方反驳了,且有理有据:
“这明明是二哥的女朋友啊,你懂不懂数学”。
可黄子华也反击:当初,是他先勾义嫂!
这一来一回。
“谐音梗”,变成了“伦理梗”——
脱离了语言游戏,变成了一家人之间混乱关系的寓言,又映射着大哥被传统观念束缚的个体欲望。
同样,还有那段荒唐的分手。
大哥跟前女友“复盘”之前分手的原因时,偏偏是因为两个人误会了短信内容。
键盘上的疏忽。
就像是大部分情侣分手时,那些鸡毛蒜皮的阴差阳错。
文本的钻研,只是技巧。
对喜剧的理解上,黄子华也仿佛是跟周星驰对着来。
周氏喜剧,擅长营造童话。
这也是为什么周星驰电影永远“合家欢”的原因——
小时候看,如幻如梦。
这里有厨子梦、演员梦、功夫梦,英雄梦……
长大后看,黯然神伤。
有过一定阅历,你才能参透周星驰梦里那些超现实,埋藏着多少锋利的刀片。
每个梦的结尾,周星驰总会在不易被发觉的地方轻轻地戳破它。
《功夫》结局。
每个角色都换了一幅样貌,寻常地走在大街上,仿佛一切没发生过。
《喜剧之王》结局。
尹天仇从没登上过大银幕,回到街坊剧场,且不再强调自己是个演员。
《新喜剧之王》结局。
如梦获奖,大银幕上播放的都是跑龙套的点滴画面,而不是获奖影片的信息,仿佛回望自己的前世。
周星驰与黄子华的喜剧都在“玩味”童话与现实的对冲、落差,让你感悟到现实世界的荒诞,在欢笑之余又有猝不及防的刺痛感。
他们之间的区格让Sir想到一种植物学的现象,有一种的树冠都高耸入云,但在树顶的最高点却神奇地保持了不约而同的默契,树冠与树冠之间留有“微妙”的缝隙,如果再用云层的高度去看,无限接近于融合的细缝,让两株神树各有风骨。
是的,周星驰与黄子华就是“和而不同”,他们的差异性恰好在于对“童话”的态度上。
从本质上说,周星驰还是深信童话的,否则不会创造了棒棒糖、七仔、儿歌三百首等等脍炙人口的“梗”,求之不得,辗转反侧。
黄子华恰好相反,他有一颗文艺且凉薄的入世心肠。
绝对成人,暗黑童话,才是他苦口婆心表达的路径,人生就是残酷且孤独的战斗。
或许许多观众看完电影都忘了,《还是觉得你最好》开场第一个镜头。
争吵、发怒、砸东西。
那个二哥最爱的玩具模型,在电影第一秒就被狠狠砸碎。
黄子华丝毫没有想掩盖电影走向——
这是一个注定崩裂的家庭。
类似的暗黑寓言也被“狡猾”地藏在许多细节里。
那个充满烟火气的大房子。
似乎很美好对吗?
看门背后的角落——
超级马里奥与他的弟弟路易吉,分别站在书柜的上下两层。
再仔细看?
跟公主站在一起的,不是主角马里奥。
而是他弟弟......
这种成人专供的刺破,始终存在于黄子华的喜剧创作里。
周星驰说。
人不能没有梦想,不然跟咸鱼有什么分别。
黄子华也说。
做人有梦想是相当重要的,因为如果你是没有梦想的人,就会被那些有梦想的人逼死。
两种幽默,都能让观众发笑,共鸣,反思。
说白了没有高低之分。
极力掩饰的赤子之心,与撕破伪装的孤绝毒舌都是一种活法。
然而,有时候我们对于喜剧和喜剧人最尴尬的辜负是:
我们希望TA们绝对满足自己的期许搞笑,一次又一次直至沦为套路。
03
回到开头,知乎上的热题在某种程度上就证明了刻板印象的绞杀之力。
周星驰一次次被端出来、请出来跟各个年龄层的喜剧人比较。
是造神,也是弑神。
“神”是不坏金身,而成神也意味着失去人味,以及与人有关的成长与变幻。
仅“无厘头”这一面,就被粗糙复制了多少,玩坏了多少。
一个《大话西游》在刘镇伟导演手里就衍生出了:《大话西游3》、《大话天仙》、《越光宝盒》、《情癫大圣》......
《大内密探零零发》衍生出了《大内密探灵灵狗》;《家有喜事》变成出了《家有喜事2009》《家有喜事2020》;《逃学威龙》之后又有了《新逃学威龙》......
所以,当周星驰尝试新的方式去讲故事,装载更多表达时,就让观众觉得陌生、不适。
坦白说,Sir也并非觉得他后期的作品有多好,但豆瓣评分走低折射的也不是一种答案,就说他不行了,过时了。
实际上,这些片子还是能感受到他颠覆自己、超越常规的思考与尝试。
《西游降魔》中对“一万年”的重新解读,寄托了深深的人生悔意。
《美人鱼》中对于拜金社会发自内心的厌倦乃至恐惧。
《新喜剧之王》与前作相比,实际上已经传达出些许悲悯的自我怀疑,较之一粥一饭的平庸生活,这样的追梦值得吗?
当周星驰小心翼翼地在他的人生阶段表达出迥异过往的情感、价值取向时,被他的作品陪伴长大的一代观众直觉上就已经是不适、陌生了。
在喜剧范畴里。
固然,我们需要勇敢者,引领我们去调侃,去讽刺,去戳破那些现实里习以为常的麻木,提供更多元的看待世界的方式。
我们却不需要幽默的统一标准。
甚至,喜剧往往是因为消解权威而存在的。
Sir还记得周星驰的一个故事。
当年他受邀到北大演讲,那时候学生们非常兴奋,把他奉为喜剧之神。
主持人现场问他一个问题:
您为什么私底下并不像电影里那么活泼?
周星驰觉察到了些什么。
于是,说出了一段非常“周星驰”的回答。
先是道歉:
“对不起啊,现在你们看到的我,没有电影里那么调皮活泼”。
他不希望被当成喜剧之神,所以立刻用道歉展现出谦卑。
但又马上消解了这种谦卑:
“其实我本身不是太爱开玩笑的,尤其是别人最好不要跟我开玩笑,但是我开别人玩笑可以的~”
大家都笑了,掌声更强烈了。
反差诞生了真正的无厘头精神,最终在现代文化里登堂入室。
开拓者周星驰当然不会计较由他发端的喜剧世界里出现“反骨仔”的。
比如香港地区刷新票房记录的黄子华。
无论是周星驰的自我怀疑,还是黄子华的巧劲变通,都证明了拍喜剧和做喜剧人对于俗世高度凝结的映射。
Sir一直有个“偏见”,笑比哭难,也更复杂。
哭是情感的结果,而笑则是表达的出发。
出发之后有快有慢、有曲有直,伴随阴晴不定,所以我们怎么可能要求一种喜剧一种人。
当我们总是把周星驰作为标准进行比对时,就是在内心深处砍断了喜剧的可能性。
甚至。
近年出现的许多喜剧爆款,都是发迹于某个与主流平行的折叠世界。
国庆长假的《一场很(没)有必要春晚》。
刷爆b站、朋友圈,里面几乎每一个梗都是稀松平常,里面没有一个熟脸,故事发生地甚至在内娱之外……
可就是觉得里面的人近在咫尺、朝夕相处,在片中却被激化出更绵长的寓意。
为什么?
还不是因为我们从来没有把这些梗放在春晚舞台上“曝光”、给其表演的机会。
夏天的爆款综艺《一年一度喜剧大赛》。
选手们堪称“鱼龙混杂”,有盘踞话剧圈多年的老戏骨,有刚毕业工作还没着落的青春学院派,还有脱口秀、网红,转移赛道首次踏上喜剧舞台……
这时候再品品周星驰曾经在电影里说过的话:
根本就没有什么食神,或者说人人都是食神,只要用心人人都是食神。
给五分钟,人人都能讲脱口秀。
给一个机会,黄子华也能打星爷的擂台。
给一种包容,刷屏的硬核喜剧在院线之外。
最后。
还是回到开篇的合照——
这次把视线放在每个人的脸上,放大他们的表情。
有平静微笑的星爷,优雅的吴君如,鬼马的黄子华,臭脸的吴镇宇,松弛的张达明……
他们代表了一个时代。
也代表着每一个独特的、不可复制的,他们自己。
本文图片来自网络
编辑助理:小田不让切
还不过瘾?试试它们